基本信息

什么是ADHD

一、什么是ADHD?


ADHD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最常见的影响儿童的神经发展障碍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障碍 (inattention)、过度活跃 (hyperactivity) 和冲动性 (impulsivity) :

注意障碍:指个体难以将注意力集中或长时间维持在手头的任务上,难以保持整洁有序。

过度活跃:指个体经常移动身体,即使在不合适的情境下。在成年人中,过度活跃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或者说话过多。

冲动性:指个体在自控能力上存在问题,会在未经考虑的情况下行动。可能包括做冲动决定、打断他人、难以延迟满足等。

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HD在儿童中的检出率为4%-8%左右,其中男孩比例显著高于女孩。ADHD在成人中的检出率则为2.5%左右。ADHD由于伴随执行功能减弱、难以专注、多动等症状,可能会对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学业和工作表现、社会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自尊、情绪健康等等。除此之外,ADHD也会造成家庭层面的影响,例如损害亲子及婚姻关系或者增加家庭压力。


二、症状及体征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DHD可以主要被分为三种亚型,分别是注意障碍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严重程度也可根据症状的数量和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程度被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根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不同年龄患者ADHD表现有所不同。当出现以下问题时,临床医师应考虑进行ADHD的评估:

(1)学龄前期儿童:①过分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②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③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2)学龄期儿童:①不安静/好动;②注意力难于集中;③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④伙伴关系不良;⑤学习成绩不佳;⑥对抗、不服从/品行问题。

(3)青少年:①自己感到难于集中注意力;②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③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跟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等。

ADHD与其他障碍有着较高的共病率,ADHD儿童中预计60%-100%存在一种或更多种共病障碍,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抑郁、焦虑、对立违抗障碍等等。对于一些人来说,ADHD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期,或者由于误诊、漏诊,在成年期才发现。成年人ADHD的症状与儿童类似,强度可能有所减弱,但这些症状仍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三、病因与神经机制


ADHD源于大脑发育不良,尤其是前额叶执行网络的发育不良,这些网络和区域参与执行功能和自我调节。这种发育不良可能源于遗传因素(构建和调节这些网络的基因产生变异和突变),也可能源于后天发育障碍。这些网络和区域的大小、功能连接性和活化程度降低,以及介导这些脑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系统失衡,都是导致多动症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大多数 ADHD 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ADHD 相关环境因素在生命的早期,包括胎儿时期、出生后早期就发挥了作用。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类似 ADHD 的症状可能是由生命早期的严重剥夺、单一遗传变异或生命早期的颅脑损伤引起的。 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 ADHD 的病因,但对 ADHD 的诊断没有帮助。环境因素与 ADHD 的相关性已经获得了高水平的证据支持。虽然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与 ADHD 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因果关系仍然是由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表明,ADHD患者的兄弟姐妹中,约65%的儿童也会被诊断为ADHD,而正常儿童的兄弟姐妹发病率仅为9%。在荷兰的6024对双胞胎的研究中,ADHD症状的遗传率估计在32%到40%之间,而国内一些研究显示,表现出多动和冲动行为的双生子遗传度高达55%-97%。这些研究结果一致表明ADHD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


神经解剖学


神经成像技术(如MRI)揭示了ADHD儿童的大脑结构异常:ADHD患者的前额叶发育不良,这一区域负责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胼胝体和尾状核这些区域的体积通常较小,可能影响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性MRI研究显示,ADHD儿童在尾状核、前扣带回等区域的代谢活性下降,表明这些区域的功能受损。研究也表明,ADHD儿童在顶叶、枕叶及额叶的脑沟深度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认知功能的缺陷有关。


神经生理学


ADHD儿童的脑电图(EEG)表现出特定的电生理特征:ADHD患者的δ波和θ波活动相对增加,而α波和β波的活动则减少,θ/β值增高。这种波形的变化可能与注意力和冲动控制能力的缺失有关。尽管脑电图无法作为ADHD的独立诊断工具,但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


神经生化

ADHD与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有关。多巴胺可能导致情绪和运动调节失衡,去甲肾上腺素也在注意力、学习和情绪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DHD患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可能存在不平衡。在某些患者中,5-HT(血清素)的功能亢进也可能与冲动控制失调相关。


免疫病因学


近年来,ADHD与免疫因素的关系受到关注:例如,怀孕期间有出疹性病毒感染的母亲可能增加儿童罹患ADHD的风险;母亲在孕期感染链球菌的儿童更容易出现ADHD症状。另有一些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如IL-6和TNF-α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调节情绪和注意力的神经回路异常。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ADHD的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也对其发展有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症)等都可能影响儿童的ADHD风险。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教育方式不当)被认为是诱发ADHD症状的重要因素。

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药物使用)与ADHD风险相关。研究显示,母亲孕期的中毒或X线暴露、重大应激生活事件也会增加儿童罹患ADHD的可能性。

维生素D与ADHD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研究发现ADHD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ADHD的成因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遗传、生物学、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理解这些复杂因素对于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四、评估和诊断


对ADHD的诊断需要由精神科医生、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做出,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DSM-5诊断标准


说明:《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建议采用DSM-5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DSM-5扩发来诊断的年龄范围(将起病年龄由7岁以前改为12岁以前),并降低了青春期和成年期诊断时所需满足的症状条目数。


症状和/或行为持续≥6个月,在≥2个环境中(例如,学校、家庭、教堂)。

症状对学业、社交和/或职业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17岁以下患者需要≥6个症状;17岁及以上患者需要≥5个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的诊断标准

表现出听力技能差;

丢失或错放完成任务所需的物品;

因外界或不重要的刺激而分心;

忘记日常活动;

注意力持续时间减少;

难以完成学校作业和其他任务或遵循指示;

避免或不愿意开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家庭作业或活动;

未能专注于细节和/或在学校作业或任务中犯下粗心的错误。

多动/冲动的诊断标准

坐下时扭动身体或手脚不安;明显的焦躁不安,难以控制;

看起来像是被“马达”驱动或经常“忙碌”;

无法以安静的方式进行游戏和参与休闲活动;

无法在课堂上保持坐姿;过度健谈;

难以等待轮到自己;

打断或闯入他人的对话和活动中;

冲动地在问题完成前就脱口而出答案。

诊断的附加要求

症状出现在12岁之前。

症状不能更好地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并且不仅仅出现在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期间。

症状不仅仅表现为违拗性行为。

ADHD的三个类型

组合类型:在过去的6个月里,患者同时符合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标准

主要注意力不集中类型:患者在过去6个月内符合注意力不集中标准,但未达到多动/冲动标准

多动/冲动型:患者在过去6个月内符合多动/冲动标准,但不符合注意力不集中标准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将症状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


根据加拿大儿科学会《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指南》,ADHD的诊断临床过程包括:

1. 需安排多次问诊来完成诊断评估

2. 获得分娩前 / 围生期情况、医疗和心理健康史的详细信息

3. 获取生长发育 / 行为史(运动、语言、社会发展标志和行为,包括气质 / 情绪调节和依恋类型)

4. 评估监护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家庭功能和监护人的应对方式。询问遗传病史。评估共病(精神疾病、神经发育疾病和躯体疾病)

5. 回顾学业进展情况(如成绩单、家庭作业),以评估学习障碍的情况。临床症状和使用标准化量表仍然是评价 ADHD 症状学最有效的方法

6. 从监护人、教师和被评估的青少年中获得 DSM-5 标准化行为评定量表

7. 除非有病史或者体检需要,否则不需要做以下检查:实验室检测、基因检测、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心理评估(智力和学习能力评估)、神经心理学评估和语言测评;其他心理测评(如 TEACH、CPT 或执行功能测试,作为用来诊断 ADHD 或一种监控日常活动和功能改善的手段)

8. 参考 DSM-5 标准中 ADHD 的核心症状和特点:(1)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与患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符(即年龄在 12 岁以前,持续 >6 个月),需考虑对患儿的要求和期望值是否合理,患儿是否有这个能力达到期望值。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的出现是逐渐发展的过程。DSM 并不提供发展水平差异,这可能会导致学龄前儿童ADHD 的过度诊断。(2)症状与学习成绩、同伴和家庭关系以及适应能力受损有关。“障碍”意味着症状更加严重,出现频率更加频繁以及已影响生活能力。(3)如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了不同的症状,则需要找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4)按照 DSM-5 所示ADHD 表现的类型:①混合型(注意缺陷症状以及多动冲动症状均符合诊断标准);②注意缺陷型(注意缺陷症状符合诊断标准);③多动冲动型(多动冲动症状符合诊断标准)。(5)根据症状和功能损害程度,评估当前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

9. 医学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检查有无畸形。

 


五、治疗


ADHD的治疗一般会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从药物、心理、教育、行为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对于不同的年龄和具体情况,会考虑采取不同的疗法。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治疗都应在遵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时刻追踪治疗的效果,并依此相应地做出调整。

 

5-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缓解ADHD症状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学习成绩、减少不良行为,并改善与家人和同学的关系。ADHD治疗药物以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为主。以下是常用于ADHD治疗的几类药物及其作用原理。

哌甲酯(速释剂哌甲酯 & 控释剂哌甲酯):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神经活动),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中的多巴胺转运体,来增加大脑内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水平。多巴胺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足、多动和冲动等症状,约有75%~80%的患者对这种药物有积极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胃痛、头痛和入睡困难等,随着治疗的进行,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减轻。长期使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不显著,但需要定期监测体重和身高,尤其对于有潜在心脏问题的儿童,应特别警惕。

托莫西汀:托莫西汀是一种非中枢神经兴奋剂(不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NE)转运体,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同时对前额叶皮层中的多巴胺转运体也有抑制作用。这种药物适用于7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托莫西汀的副作用较少,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恶心、疲劳和情绪波动。该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身高和体重产生短期影响,但长期影响不明显。

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于中枢神经兴奋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盐酸米帕明、去甲米帕明)可以作为二线治疗选择,特别适合伴有焦虑或抑郁的ADHD患者。

α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是一种用于治疗ADHD的α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最初用于抗高血压。此类药物可辅助治疗某些ADHD患者。


药物治疗的原则

ADHD患者的药物治疗应逐步增加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对于症状完全缓解一年以上的患者,可以在慎重评估症状和功能表现的基础上尝试停药,但停药期间需定期随访。

在药物治疗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身高体重、心血管健康情况以及家族病史。如果药物可能影响QT间期(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和心室收缩与舒张的周期),还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有心脏结构损害的患者,哌甲酯等中枢神经兴奋剂是禁用的。

治疗期间,除了随访疗效外,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格生长指标、心率和血压等,以确保用药安全。6岁以下儿童原则上不推荐使用药物,除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药物假期与慢病管理

为了减少药物副作用,可以采用“药物假期”策略,即在周末或节假日停药。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因此,患者的治疗应在医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联合治疗团队的监控下进行,建立有效的慢病管理体系,确保药效与安全性得到充分保证。

总之,ADHD的药物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需要专业的评估和随访,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并减少副作用。


5-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一般包括各类心理治疗及心理教育,它们不止针对ADHD儿童,也通常包括对儿童家长或整个家庭的训练和教育等。一些疗法还可能针对学校教师进行训练。


行为及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基于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旨在通过行为训练对认知和行为进行干预,即增加希望出现的行为,减少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则还包含对不良的思维模式的干预,帮助个体觉察并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行为及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通过对生活技能、社交技能、问题解决、认知重构等各方面的训练间接地改善ADHD症状。行为治疗被认为是ADHD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可能会针对儿童、家长以及老师开展训练。

家长/教师行为管理训练:教育家长和老师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强化这些行为,并且惩罚或忽略孩子的消极行为,以让这些行为消退。家长/教师行为管理训练的核心要素包括:

1. 接受心理教育

2. 观察并记录自己和孩子的行为

3. 为孩子设置清晰、合适的规则、限制,及行为管理的方案

4. 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包括社交、物质、活动奖励等,或撤销惩罚

5. 忽视、惩罚或矫正孩子的消极行为

6. 其他联合技术

7. 泛化和维持技术

8. 关系建立的沟通技术,包括与孩子情感交流、积极互动等。


其他疗法


基于正念的干预:教授与正念有关的技巧,包括呼吸练习,觉察当下感受,非评判的视角等等,被发现能够改善ADHD的症状,以及儿童的情绪管理等。

认知训练:注重对儿童认知功能的改善,如注意力、工作记忆、行为抑制等方面。认知训练让儿童反复练习使用这些能力,并逐步增加任务的难度。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方法需要更多实验研究来证明其疗效。

神经反馈:综合了神经科学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旨在提高个体调节脑电活动的能力。脑电图(EEG)会测量大脑的电活动并反馈在屏幕上,并伴有听觉奖励,以促进个体调节特定的脑电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方法需要更多实验研究来证明其疗效。

家庭和伴侣治疗:帮助家长改善在照料ADHD儿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家庭、婚姻问题,并改善与ADHD孩子的互动。

运动:根据元分析结果,球类运动可能是对ADHD儿童抑制控制有效的干预措施,它具有复杂性、变化性与协调性的特点,并且能够更大程度地激活ADHD儿童的奖励系统,使他们立刻产生满足感。

饮食干预/营养剂:包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减少特定食物成分的摄入:如含人工增色剂、添加剂等的食物;增加特定营养素的摄入:如适量食用各类维生素、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



六、教育


医院、学校和社区都应积极参与对ADHD的防治和干预。ADHD的社区干预目标包括:

——提高公众对ADHD基本知识的知晓度、对ADHD的识别率;

——降低公众对ADHD的误解和偏见;

——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正确诊断率和治疗技能,规范和安全用药;

——提高ADHD患者的就诊率、治疗率、显著缓解率;

——降低与ADHD有关的功能损害和不良后果,提高ADHD患者的能力;

——最终目标是降低ADHD的患病率,提高治愈率。


6-1 家长


不过度自责。ADHD与大脑特定区域的缺陷有关,并非由父母的养育方式引起。但家庭环境有可能改善或恶化ADHD状况。

尽可能多地学习ADHD相关知识。对宣传能“治愈”ADHD的方法保持怀疑。参考官方、可靠的信息,如政府网站,大学网站等等。

确保孩子得到全面的评估,包括医疗、教育和心理的全方位评估。

寻求专业帮助。当自己感到抑郁、沮丧、疲惫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或加入互助小组。

为孩子设置清晰、一致的指引和限制,训练孩子的行为和社交技能等。

支持、鼓励和包容孩子,看到孩子的长处、努力之处等等,并对孩子进行反馈。


6-2 教育工作者


时常鼓励学生积极的、表现好的行为。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何种困难,与他们探讨能如何改善行为。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反馈,能帮助保护孩子的自尊,并训练孩子的社交技能。

帮助创设更加积极、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如将复杂的任务拆分成更小的部分,提供清晰的作业指令,允许用更长的时间完成作业,让学生坐在更不容易被干扰或干扰他人的位置等。

帮助其他学生积极对待有ADHD的孩子,包括对其他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高ADHD儿童在班级活动中的参与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Faraone, S. V., Banaschewski, T., Coghill, D., et al. (2021).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DH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208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about the disorder.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8, 789-818.

  2. 陈力. (2014).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42(06), 98-100.

  3. Derks, E. M., Vink, J. M., Willemsen, G., et al. (2014).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DHD symptoms and self-reported problem drinking in 6024 Dutch twin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4(12), 2673-2683.

  4. 张岚, 金敏, 杨彦春, 等. (2009). 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双生子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05), 358-360.

  5. 王韶怡, 李淑宇. (2016).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ADHD脑沟形态学研究.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35(03), 221-225.

  6. 陈新. (2013). 各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脑电图的改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6(01), 47-48.

  7. 雷爽, 韩新民. (2013).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1(09), 953-955.

  8. 郝伟. (2018). 精神病学 = Psychiatry.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Arpino, C., Marzio, M., D'Argenzio, L., et al. (2005). Exanthematic diseases during pregnancy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9(5), 363-365.

  10. Lin, T., Lin, P., Su, T., et al. (2014).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llergy: Is there a link? A nationwide study.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8(10), 1333-1338.

  11. 熊伟, 张恩, 任忠林, 等. (20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5(04), 269-270.

  12. Peterson, B. S., Rauh, V. A., Bansal, R., et al. (2015). Effects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air pollutant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white matter, 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 later childhood. JAMA Psychiatry, 72(6), 531-540.

  13. 上官莉莉, 赵亚茹. (20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17(08), 837-840.

  14. 静进. (2012).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进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7(12), 965-970.

  1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2018). 2018 surveillance of Barrett's oesophagus: ablative therapy (NICE guideline CG106). London: NICE.

  1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202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58(3), 188-193.

  17. 刘寰忠, & 钟怡. (2019). 2018版加拿大儿科学会《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全科医学, 22(14), 1641–1647.

  18. 李华, 张萍, & 甄志平. (2024). 不同运动方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抑制控制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45(04), 497–502.

  19. Adler, C. (2002). Management of ADHD in ad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3(suppl 12), 29–35.

  20. Gnanavel, S., Sharma, P., Kaushal, P., & Hussain, S. (2019).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comorbidi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7(17), 2420–2426. https://doi.org/10.12998/wjcc.v7.i17.2420

  21. Grossberg, J. M. (1964). Behavior therapy: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2(2), 73–88. https://doi.org/10.1037/h0041033

  22. Harpin, V. A. (2005). The effect of ADHD on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their family, and community from preschool to adult life.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0(suppl 1), i2–i7. https://doi.org/10.1136/adc.2004.059006

  23. Harpin, V. A., Mazzone, L., Raynaud, J. P., Kahle, J., & Hodgkins, P. (2016). Long-term outcomes of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function.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0(4), 295–305. https://doi.org/10.1177/1087054713486516

  24. Markowitz, J. T., Oberdhan, D., Ciesluk, A., Rams, A., & Wigal, S. B. (2020). Review of clinical outcome assessments in pediatric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16, 1619–1643. https://doi.org/10.2147/NDT.S248685

  25. Sibley, M. H., Bruton, A. M., Zhao, X., Johnstone, J. M., Mitchell, J., Hatsu, I., Arnold, L. E., Basu, H. H., Levy, L., Vyas, P., Macphee, F., Gonzalez, E. S., Kelley, M., Jusko, M. L., Bolden, C. R., Zulauf-McCurdy, C., Manzano, M., & Torres, G. (2023).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7(6), 415–428. https://doi.org/10.1016/S2352-4642(22)00381-9

  26. Simon, V., Czobor, P., Bálint, S., Mészáros, A., & Bitter, I. (2009).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adul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ta-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4(3), 204–211. https://doi.org/10.1192/bjp.bp.107.048827

  27. van der Oord, S., & Tripp, G. (2020). How to improve behavioral par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Integrati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into treatment.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3(4).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20-00327-z

  28. 冯廷勇, & 王雪珂. (202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模态评估的现状与建议.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32(06), 586-590+601.

  29. 张微, 刘翔平, 顾群, 廖冉, & 冉俐雯. (2007). 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1, 23–25.

  30. 李斌, 戚艳杰, 张之霞, 陈云, & 郑毅. (2018). 北京市6~13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妇幼保健, 33(02), 407–409.

  31. 郑文. (2010).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疗效评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8(04), 329-330.

  32. CHADD. (n.d.). Overview. Retrieved October 4, 2024, from https://chadd.org/for-parents/overview/

  33. CHADD. (n.d.). Classroom accommodations. Retrieved October 4, 2024, from https://chadd.org/for-educators/classroom-accommodations/

  34.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Retrieved October 4, 2024, from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

  35. 中华医学会. (2020).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6.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19). ADHD toolkit: Assessment table. Retrieved October 4, 2024, from https://www.aafp.org/dam/AAFP/documents/patient_care/adhd_toolkit/adhd19-assessment-table1.pdf?ref=clarityxd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