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预告

小松鼠公益大讲堂(第五期)|王琳副研究员谈“儿童青少年网络风险识别和应对”

2024-12-20
图片



2024年12月20日下午,小松鼠项目第五期公益大讲堂在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小松鼠项目专家、社区工作者、学校教师、心理工作者以及家长等在内的一百多名各界人士现场参与,同时,超3500人线上观看活动直播。


公益大讲堂作为复旦大学小松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月定期邀请领域内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大众分享有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ADHD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同时提高全社会对ADHD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度,唤起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

小松鼠项目第五期公益大讲堂现场


本期大讲堂特邀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王琳副研究员,围绕“儿童青少年网络问题的风险和应对”主题进行演讲,重点从“儿童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网络风险的概念和内容”、“网络的成因和后果”与“儿童网络风险应对策略”四部分向大家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网络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小松鼠项目专家李晓茹与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德育教导钱周雯共同主持了此次活动。


643.jpg
图片

李晓茹教授与钱周雯教导共同主持


讲座伊始,王琳老师通过一系列量化数据展现了儿童青少年网络接触现状。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互联网用户中 18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且其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持续降低。在国内,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 97.2%,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然而,未成年网民日均上网时长不容乐观,且上网时长与网络风险呈明显正相关。大众对未成年人上网相关法律政策的认知程度,以及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也成为当下网络安全重要关注点。


接着,王琳老师深入阐释了网络风险的概念与内容。网络风险主要涵盖:内容风险,像消费诱导和不良信息诱导;接触风险,如网络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行为风险,包括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等。她还表示,网络风险的影响超越传统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线上交友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线下交友的不足,但过度依赖线上社交也可能损害线下社交能力。


图片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王琳副研究员演讲现场


随后,王琳老师对网络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家庭方面,家长忽视孩子网络行为、不良言传身教、不当教养方式等,都可能引发孩子网络风险。学校方面,同伴接纳程度、同伴网络行为、师生关系以及学校规则等,都与孩子网络使用状况紧密相连。环境层面,网络时长监管缺失、网吧管理不善等共同营造了复杂的风险环境。个体层面,孩子从网络中获得的获得感、应对压力的方式、自制能力、错失恐惧与寻求感官刺激的心理都影响着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和风险承受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王琳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儿童网络风险应对策略。王琳老师指出,政府部门应着力完善政策法规,大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建设安全教育基地。家庭则需注重家风建设,提升自身网络教养水平,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要严格规范网络产品,确保为儿童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讲座内容获得了参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主题演讲结束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李晓茹带领现场观众进行了积极互动,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图片

李晓茹教授带领观众进行互动




自复旦大学“小松鼠”公益大讲堂启动以来,不仅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反馈,而且吸引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公益大讲堂系列活动致力于为ADHD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科学的指导,努力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和支持,期待下一期的公益大讲堂能够继续为公众带来新的启发和帮助。